目的通过循证的方法,总结卒中后疲劳患者自我管理的证据,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结合证据总结和文献回顾,构建中青年卒中后疲劳患者干预方案,验证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证据综合系统检索201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Up To Date、CINAHL、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BMJ最佳临床实践、美国心脏/脑卒中协会(AHA/ASA)、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SIG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澳洲脑卒中基金会、医脉通等网站中关于卒中后疲劳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最佳实践、系统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最终总结卒中后疲劳患者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2.干预方案构建基于目标设定理论,结合证据总结及相关文献,构建中青年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干预方案初稿,经专家函询及预试验形成干预方案终稿。3.实证研究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37例患者采用基于目标设定理论构建的中青年卒中后疲劳患者干预方案进行临床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Bafilomycin A1浓度院时及干预后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情况。结果1.证据综合结果对卒中后疲劳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及分析,纳入15篇文献,包括5篇指南,1篇最佳实践,9篇系统评价。最终从多学科团队合作、熟知PSF相关知识、药物管理、生活方式、饮食与营养、运动管理、心理调节、辅助技术治疗、健康教育、就医和随访等方面总结,最终提炼了31条推荐意见,其中A级推荐23条,B级推荐8条。2.方案构建结果中青年卒中后疲劳患者干预方案包括目标设定、分解目标、行动计划、随访与反馈及效果评价;干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设定、与医护人员设定、疾病认知、预防措施、今日目标、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睡眠管理、运动干预、人际关系管理及健康教育等。3.实证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脱落情况干预组选取的37例患者中,脱落2例,其中1例因病情加重,转入ICU治疗;1例出院后失联;对照组选取的3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故最终共纳入71例患者进行研究,干预组35例,对照组36例。(2)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疲劳严重程度、自我效能、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1)干预后干预组疲劳严重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干预后疲劳严重程度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Z-VAD-FMK体内1),对照组干预后疲劳严重程度得分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2Porphyrin biosynthesis)干预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略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3)干预后干预组睡眠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干预后睡眠质量得分低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得分略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干预后干预组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干预后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后活动能力得分略高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5)。结论基于目标设定理论构建的中青年卒中后疲劳患者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其自我效能、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