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冀教授辨治郁病的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

目的:收集李冀教授治疗郁病的门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处理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李冀教授辨治郁病的用药规律特点,归纳其辨治郁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李冀教授于2017年0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治的郁病患者的门诊病历,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病历共102份(共计254诊次)。将门诊病历的就诊基本信息,包括性名、性别、年龄、四诊、用药处方等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WPS Excel 2019和“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数据库资料分别进行性别、年龄、症状、药频、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挖掘李冀教授治Pidnarulex molecular weight疗郁病的用药规律,并归纳总结郁病治疗学术思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2份病历,男性患者20例,占比为19.61%;女性患者82例,占比为80.39%。平均年龄为48.76士11.18岁,3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93.14%,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之间,占总数的62.74%。病程方面,病程小于1年的占30.39%,1-5年的占28.43%,病程小于5年的占总数的58.82%,病程6年以上的占20.58%。既往西医病史方面,以消化系统疾病占比最多,占33.87%,以胃炎、胆囊炎、脂肪肝多见,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占20.97%。2.症状方面,频次较高的症状主要有失眠、善怒、乏力、大便溏、胸闷、善太息、食欲不振、心悸、多梦、腹胀等,以失眠症状最为常见。对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个数为50,置信度为0.7,排名前三的为短气→胸闷、多梦→失眠、善忧思→失眠。证型主要有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胆湿热证、肾虚肝郁证5种证型,其中心脾两虚证频率占40.94%,肝郁脾虚证频率占39.37%。3.研究共计纳入的254条处方,共14Stirred tank bioreactor4味中药,总频次3406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62味,总计频次3161次,占总频次的92.81%。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几的治疗药物有炙甘草、麸炒白术、白芍、柴胡、人参、炒酸枣仁、茯苓、川芎、陈皮、砂仁等。4.药物功效类别分布情况方面,共计16类药物功效类别,总计频次2875次,补虚类药物频次最高,达924次,占32.14%。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药物功效类别依次分别为: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利水渗湿类、安神类、化湿类、止咳平喘类、收涩类,补虚药中又以补气之品最多。5.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方面,四气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为主,主要归心、脾、肝、肺、胃经。6.证-药关联规则方面,肝郁脾虚证-药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个数为40,支持度为0.8,共得到22条药物模式,26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排名前3的两药组合为:柴胡,白芍;柴胡,麸炒白术;白芍,麸炒白术。支持度最高的前3个三药组合为:柴胡,白芍,麸炒白术;柴胡,白芍,川芎;柴胡,白芍,陈皮。置信度最高的前3条两药关联规则为:白芍→柴胡;枳壳→柴胡;陈皮→柴胡。置信度排名前3的三药关联规则为:白芍,枳壳→柴胡;白芍,麸炒白术→柴胡;白芍,陈皮→柴胡。心脾两虚证-药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个数为30,支持度为0.7,共得到32条药物模式,27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排名前3的两药组合为:麸炒白术,人参;炒酸枣仁,柏子仁;人参,黄芪。支持度最高的前3的三药组合为:麸炒白术,人参,黄芪;麸炒白术,人参,茯苓;麸炒白术,人参,炒酸枣仁。置信度排名前3的两药关联规则为:茯苓→麸炒白术;柴胡→白芍;生龙骨→酸枣仁。置信度最高的前3条三药关联规则为:人参,茯苓→麸炒白术;柏子仁,生龙骨→炒酸枣仁;柏子仁,黄芪→人参。7.分析药物聚类情况,共得到6组较为符合李冀教授临床治疗郁病的实际用药情况的药物核心组合:C1:炙甘草,柴胡,白芍,川芎,陈皮,麸炒白术,炒酸枣仁,砂仁;C2:炙甘草,茯苓,枳壳,薏苡仁,柴胡,麸炒白术,白芍,人参;C3:炙甘草,麸炒白术,白芍,茯苓,陈皮,砂仁,柴胡,山药;C4:炙甘草,麸炒白术,人参,炒酸枣仁,柴胡,白芍,茯苓,枳壳;C5:炙甘草,人参,川芎,麸炒白术,丹参,柏子仁,黄芪,炒酸枣仁;C6:炙甘草,柴胡,麸炒白术,白芍,麦冬,北沙参,陈皮,砂仁。结论:1.李冀教授治疗郁病辨证论治,探本求源,以养心安神,抑木扶土为主要治则,同时立足整体,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五脏兼顾,多脏同调。2.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可知,李冀教授治疗郁病擅于应用麸炒白术、白芍、柴胡、人参、炒酸枣仁、茯苓、川芎、陈皮、砂仁等药物,可以作为治疗郁病的核心药物;使用药物以补虚类、理气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等药物类别为主。3.基selleck HPLC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可知,李冀教授治疗郁病用药温寒并用,甘苦相伍,性味以温性、平性、寒性、甘味、苦味为主;常用中药归经主要以心经、脾经、肝经、肺经、胃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