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黄永生教授治疗心房颤动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黄永生教授辨治房颤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对数据挖掘到的核心处CP-690550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析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验证和阐释,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和整理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黄永生教授工作室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医案,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后,将得到的206例医案信息提取到Excel,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借助统计分析、关联分析、系统聚类、复杂网络分析Precision immunotherapy等功能对病案进行多角度挖掘,结合黄永生教授的相关论著文献和日常临证指导,总结黄永生教授诊治房颤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2)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和收集气虚血瘀证房颤核心处方的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在Gene Card数据库、OMIM数据库检索心房颤动的相关靶点,二者取交集后得到治疗靶点;通过软件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再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治病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的结合作用进行验证。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1)基本资料:206例医案中,男性113例(54.9%),女性93例(45.1%);年龄跨度在24-92岁,60至7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59.73%)。(2)四诊信息:20Belnacasan6诊次中共有73种症状,频次排前10的症状有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心烦、太息、口干、头晕、怕冷、失眠。舌象中舌质共9种、舌体3种、舌苔11种,相应出现最多的是青紫舌、齿痕舌、苔薄;脉象共有14种,频次最多的前3种脉象为脉结代、脉沉弦细、脉沉弦。(3)诊断情况:合并病最多的是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共有9种证型,最多的前三种分别为气虚血瘀证164例(79.61%)、痰瘀互结证15例(7.28%)、气阴两虚证14例(6.80%)。(4)处方信息:206份医案中共使用中药154味,频次排前10的中药有丹参、砂仁、黄芪、苦参、桂枝、降香、炒枣仁、炙甘草、白芍、大枣。药物功效以补中益气中药最多,药性以温性药为主,五味以甘、辛中药为主,药物归肝经、脾经、胃经最多。设置支持度为0.7,置信度为0.9,得到31组关联药对。层次聚类分析得到两个组药物配伍组合,组合1:炒枣仁、磁石、枳壳、青皮、陈皮、苍术、炒白术;组合2:水蛭、僵蚕、蝉蜕、党参、降香、白芍、炙甘草、桂枝、大枣、苦参、黄芪、丹参、砂仁。(5)气虚血瘀组医案统计结果:使用频次排前10的中药有黄芪、丹参、砂仁、苦参、桂枝、炙甘草、大枣、白芍、酸枣仁、降香;设置支持度为0.4,置信度为0.9,得到30组关联药对;层次聚类分析得到3组药物配伍组合,组合1:降香、酸枣仁;组合2:大枣、炙甘草、桂枝、白芍;组合3:丹参、砂仁、苦参、黄芪。(6)痰瘀互结组医案统计结果:使用频次排前10的中药有泽泻、丹参、茵陈、茯苓、砂仁、青皮、石菖蒲、郁金、枳壳、竹茹;设置支持度为0.2,置信度为0.6,得到16组关联药对;层次聚类得到到4组药物配伍组合,组合1:陈皮、竹茹、枳壳、郁金、石菖蒲、青皮、砂仁;组合2:茵陈、丹参、泽泻、茯苓、苦参;组合3:炒白术、苍术、厚朴、檀香;组合4:降香、水蛭、蝉蜕、僵蚕。(7)气阴两虚组医案统计结果:使用频次排前10的中药有黄芪、青皮、茯苓、丹参、枳壳、生地黄、熟地黄、苍术、山药、桂枝;设置支持度为0.3,置信度为0.8,得到15组关联药对;层次聚类分析得到3组药物配伍组合,组合1:炒枣仁、首乌藤、苦参、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组合2:炙甘草、白芍、桂枝、大枣;组合3:砂仁、炒白术、苍术、炒白术、丹参、茯苓、生地黄、熟地黄、黄芪、青皮、枳壳。(2)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从核心处方中共获取到277个靶点作用于心房颤动疾病靶点1187个,取交集后得到107个治疗靶点;得到4种核心有效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山奈酚和5个关键要靶点AKT1、TNF、IL6、VEGFA、IL1B;GO功能分析得到209个生物过程、84个细胞组分、94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到194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4个主要活性成分与5个关键靶点结合稳定。结论:黄永生教授辨治房颤时,注重整体辨证,以阴阳为总纲,首辨脏腑虚实,重视气滞、痰浊、血瘀等标实的影响,认为房颤的病位在心,但又指出“治心不唯心”,因此在临床中总结出:心胃同治止悸法、调肠宁心止悸法、调整肝肾止悸法、通络止悸法、重镇安神止悸法等治疗房颤的不同方法。通过数据挖掘显示,黄永生教授治疗房颤时,善用补气活血药,以补气活血贯穿始终,补气药重用黄芪,并灼加人参、太子参、红参、党参、高丽参等药;活血药以丹参饮为基础方,灼加三七、莪术,瘀象较重则加入加蝉蜕、僵蚕、水蛭,更甚则以重剂活血化瘀药三七、花蕊石治之。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于温阳、滋阴、化痰利湿、重镇安神等药物,使处方用药既不离乎经旨,又能做到灵活加减。最后,黄永生教授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升降,以枳壳、青皮为代表,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周流往复,升降出入平衡,疾病自止。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阐明了核心方可能通过多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山奈酚等成分作用于AKT1、TNF、IL6、VEGFA、IL1B靶点。并通过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纤维化、调节离子通道、调控细胞凋亡等来治疗房颤,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治疗疾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