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 rfusion imaging,CTP)参数、基于多时相CT血管成像(multiphase computed t omography angiography,m 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及临床相关参数与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找出有意义的参数或影像学定量预测指标,并探讨CTP定量参数、m CTA区域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及临床参数联合能否提高出血转化的预测效能,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microRNA biogenesis019年1月-2022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多模态CT确诊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86例,其中溶栓治疗66例、介入取栓60例及常规抗凝治疗60例,根据治疗后24h内复查CT或MRI是否出血分为HT组和非HT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多模态CT扫描(CT平扫+全脑CTP+三期CTA),利用GE AW 4.7工作站的CT Perfusion 4D软件包对患者CTP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Tmax)、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多个灌注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相对值即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 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maximum,r Tmax)、相对表面渗透性(relative permeability surface,r PS)。用Faststroke对多时相CTA图像分析处理,根据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区域分区,将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的软脑膜侧支动脉划分为ASPECTS的M2~M6区5个区域,通过m CTA分别对5个区域软脑膜动脉的强化延迟、强化范围和对比剂廓清三种血流状态进行评分。首先,在不同治疗方法下,分别评估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因素与治疗后HT是否具有相关性。然后对单因素分析P<0.1与HT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Logistic分析,找出HT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最后,绘制受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影像学参数对HT的预测价值,探讨CTP定量参数及临床参数联合能否提高HT的预测效能,并得到各参数的预测阈值。【结果】1.溶栓治疗组共66名患者,其中29例(43.94%)发生H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NLR、ASPECT评分、入院NIHSS评分、溶栓后30min NIHSS评分、90d m RS评分、m CTA软脑膜侧支延迟、廓清及程度评分及r CBF、r CBV、r PS与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P<0.05)。纳入单因素分析P<0.1的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ic to Lymphocyte Rati o,NLR)、m CTA软脑膜侧支延迟、r PS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m CTA侧支廓清评分及程度评分、r CBF、r CBV是AIS患者溶栓后HT的保护性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纳入所有Logistic回归分析P<0.05的临床和影像变量,结果显示,临床指标、CTP参数及m CTA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AUC 0.966,敏感度92.90%特异度91.40%)高于三者单独使用对HT的预测效能;而m CTA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联合的预测效能(AUC 0.864)与CTP参数的预测效能相近(AUC 0.846),稍高于临床参数的预测效能(AUC 0.810)。2.介入取栓治疗组共60名患者,其中26名(43.33%)发生H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BMI、ASPECT评分、入院NIHSS评分、90d m RS评分、多模态侧支的廓清、延迟、程度评分、r CBV、r CBF、r PS评分及梗死核心体积与取栓后HT具有相关性(P<selleck NMR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L R值、r PS是取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评分、90d m RS评分、廓清评分是取栓后HT的保护性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临床指标及影像学参数联合参数对HT的预测效能最高(AUC 0.971,敏感度92.30%,特异度91.2%);m CTA软脑膜侧支廓清评分对取栓后HT的预测效能(AUC0.897,阈值为9.5)较各临床指标单独的预测效能高(治疗前NLR AUC 0.813;ASPECT评分AUC 0.729;90d m RS评分AUC 0.75),与灌注参数r PS的预测效能相近(AUC0.877)。3.常规抗凝治疗组共60名患者,其中13名(21.67%)发生H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NLR值、入院NIHSS评分、入院m RS评分、m CTA软脑膜侧支延迟、廓清及程度评分及CTP参数中的r CBF、r CBV及r PS与抗凝后HT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 CTA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中的廓清评分是常规抗凝治疗后HT的保护性因素,治疗前NLR、r PS是常规抗凝治疗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廓清评分及r P S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AUC 0.938敏感度100%,特异度89.2%)高于以上三个参数单独使用的预测效能。软脑膜侧支廓清评分对抗凝后HT的预测效能(AUC 0.885)与灌注参数中r PS的预测效能相近(AUC 0.895)。4.溶栓、取栓及常规抗凝治疗中,HT的影响因素有治疗前NLR、m CTA侧支对比剂廓清评分、r PS,其中三种治疗方法下,治疗前NLR对HT预测的阈值分别为4.92、5.05、4.08;m CTA侧支廓清评分对HT预测的阈值分别为8、9、9;r PS对H T预测的阈值分别为2.505、6.07、8.698。【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个CTP定量参数、临床相关指标及区域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与治疗后(溶栓、取栓及常规抗凝治疗)出血转化有相关性,其中临床指标中治疗前中性更多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TP灌注参数中相对表面通透性(r PS)是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m CTA侧支多模式评分中的廓清评分是出血转化的保护性因素。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P定量参数、区域软脑膜侧支多模式评分及临床指标单独应用对出血转化的预测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提高了出血转化的预测效能,联合参数对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