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在阿司匹林不耐受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在阿司匹林不耐受的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1—9月收治的200例阿司匹林不耐受的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吲哚布芬组(n=101)与氯吡格雷组(n=99)。吲哚布芬组患者口服吲哚布芬100 mg, 2次/d;氯吡格雷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MLN8237, 1次/d。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7 d,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血浆D-二聚体(D-DProtein Analysisime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指标。检测并比较用药前后吲哚布芬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7 d,吲哚布芬组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与氯吡格雷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为97.03%(98/101),高于氯吡格雷组的88.89%(8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组患者用药后7 d的APTT、PT、TT、INR均高于氯吡格雷组,FIB、D-Dimer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布芬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95Metabolism抑制剂%(5/101)、8.08%(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5%(15/99),高于吲哚布芬组的3.96%(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在阿司匹林不耐受的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