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术后腹膜粘连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药物与物理屏障是预防粘连的两种常见方法,但单一途径的措施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抗粘连效果。因此,已有研究将单一作用的药物与物理屏障联合使用。但从粘连机制来看,促进腹膜粘连的途径有多条,将单一作用的药物与物理屏障联合使用的策略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本课题首次将具有抗炎作用的单宁酸(TA)与抑制human microbiome成纤维细胞增殖或迁移的丝裂霉素C(MMC)负载于泊洛沙姆407(P407)、泊洛沙姆188(P188)和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共混的温敏水凝胶(PPH温敏水凝胶)中,得到TA/MMC-PPH温敏水凝胶。将该水凝胶应用于预防术后腹膜粘连,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P407、P188和HPMC的浓度(w/v)为影响因素,37℃时的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PPH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工艺;对得到的PPH水凝胶进行表征,包括“小瓶倒置法”考察相变行为、SEM观察内部结构和流变仪测定流变特性,并考察其体外降解情况。(2)采用“冷法”制备TA/MMC-PPH温敏水凝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的最大吸收波长;HPLC法进行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在此基础上采用“透析袋法”分析TA/MMC-PPH温敏水凝胶在6 h和72 h内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并进行体外释药模型拟合,探究释放机制。(3)建立盲肠擦伤-腹壁损伤模型,通过粘连评分等级考察各凝胶组体内抗粘连效果;ELISA法测定粘连相关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VG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考察;免疫组化法考察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最后通过大鼠体重变化和主要脏器的HE染色,考察各凝胶组的生物相容性和全身毒性。结果:(1)在浓度为20%P407,18%P188和0.5%HPMC的最佳制备条件下,PPH水凝胶在37℃时的胶凝时间为63 s;外观观察发现PPH水凝胶呈清澈透明,在4℃时呈可流动的溶液状态,在37℃下呈不可流动的凝胶状态;SEM观察凝胶内部结构呈现蜂窝状外观的三维网络结构;流变学分析发现PPH水凝胶具有适宜的胶凝温度(33℃),且在37℃下具有较高的凝胶强度(G’始终大于G”,且差值一直保持在4000 Pa左右)和复合黏度(η值一直保持在500 Pa·s左右);体外降解结果表明PPH水凝胶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降解,且24 h内降解了83.61±5.56%。(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单宁酸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75 nm,丝裂霉素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65 nm,但发现两种药物存在吸收波长的重叠,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不能同时准确检测两种药物。而高效液相的分离效率高,所以两药含量测定的方法选择HPLC法。HPLC法专属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色谱条件:流动相为0.1%磷酸水:甲醇=80:20(v/v),流速为1 m L/min,检测波长275 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25℃时,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能较好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建立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标准曲线,发现二者在50-1600μg/m L浓度范围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结果均符合实验要求。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前6 h内,TA/MMC-PPH水凝胶中TA和MMC的释放量分别为37.16%±0.78,36.18%±0.66。72 h内,TA/MMC-PPH水凝胶中TA和MMC分别在48 h和36 h达到释放平衡,释放量分别为92.32%±0.97,90.89%±0.79。药物释放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PPH水凝胶的释放机制符合Fick’s扩散机制。(3)成功建立盲肠擦伤-腹壁损伤模型,从粘连效果评价和粘连评分结果发现TA/MMC-PPH组的抗粘连效果要明显好于PPH组、TA-PPH组和MMC-PPH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粘连相关组织中因子发现TA/MMC-PPH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显著降低IL-1βNN2211价格、IL-6、TNF-α、TGF-β1和PAI-1水平,提升t-PA水平,且效果优于其它各组;HE染色结果表明TA/MMC-PPH组相比于除假手术组的其它各组,未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纤维化,Masson染色和VG染色协助证明TA/MMC-PPH组相比于除假手术组的其它各组,腹壁和盲肠之间无明显胶原沉积;免疫组化结果表明TA/MMC-PPH组相比于除假手术组的其它各组可显著降低TGF-β1的表达水平;大鼠的体重变化和主要脏器的HE染色结果表明制备的PPH温敏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的给药浓度也是安全的。综合粘连相关因子的变化和组织学病理观察分析,TA/MMC-PPH温敏水凝胶预防术后腹膜粘连的机制可能与单宁酸参与抑制血管生成,丝裂霉素C参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此共同维持纤溶系统的平衡有关。结论:(1)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PH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工艺可行,在最佳制备条件下,37℃时具有适宜的胶凝时间,相变能力较好。内部三维网状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药物包裹能力和缓释能力,流变特性和体外降解符合要求。(2)制备的TA/MMC-PPH温敏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相变特性,建立的单宁酸和丝裂霉素C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学可靠selleck NMR,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符合缓控释载体要求,释放机制符合Fick’s扩散机制。(3)盲肠擦伤-腹壁损伤模型建立比较成功,TA/MMC-PPH温敏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且具有显著的抗粘连效果。其抗粘连的机制可能与单宁酸参与抑制血管生成,丝裂霉素C参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此共同维持纤溶系统的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