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目前对MINOCA患者病因、危险因素、预后等研究仍有许多未知与争议。由于对MINOCA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特点研究少,尚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目前不清楚冠心病临床特点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是否也在MINOCA患者中存在。目的:第一部分:探讨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潜在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性别MINOC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本研究为观察性的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大理州人民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MINOCA患者,共104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入院时间±5天,按1:1随机抽取104例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MI-CADimmediate allergy)作为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研究终点,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 IMR)、冠脉造影结果、治疗及预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曲线和ROC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和预测价值的评估。第二部分: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在2022年12月以前有关不同性别MINOCA患者的临床研究,用Rev Man5.4软件分析提取的数据。结果:1.一般临床特点:MINOCA占所有AMI的2.6%。与MI-CAD组相比,MINOCA患者年龄较低,女性比例较Captisol体内实验剂量高,合并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阳性家族史及脑血管意外史的比例均较低,Killip分级、NSTEMI及合并房颤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抽血化验及心脏彩超中,与MI-CAD组相比,MINOCA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D-二聚体、NT-pro BNP、BNP、c Tn I峰值、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较低,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较高,左室舒张及收缩末径均较低,室壁运动减弱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带药方面,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DP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冠脉斑块比例少,冠脉慢血流比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女性、NSTEMI、无高血压或高尿酸血症、无室壁运动减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更易发生MINOCA。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MINOCA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18,95%CI:1.006-1.03,P=0.003);二元Logistic分析中,发现ca IMR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95,95%CI:1.018-1.178,P=0.015)。ROC曲线显示,PLR、ca IMR具有较好预测MINOCA患者MACE的能力(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7、0.79)。3.MINOCA组院内恶性心律失常、住院天数低于MI-CAD组,RAD001 M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8个月,MINOCA组和MICAD组患者出院后MACE发生率分别为17.5%、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4.检索到符合要求的8篇文献,女性19998例,男性14510例,女性合并高血压病史、糖尿病、高血脂症、慢性肺疾病、NSEMI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合并心房颤动的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MI-CAD相比,MINOCA患病率低,发病年龄小、女性多、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少、炎症指标较低、常伴发冠脉慢血流、心房颤动,较少使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2.ca IMR、PLR升高是MINOC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与MI-CAD患者相比,MINOCA患者院内预后稍好。但长期MINOCA组患者MACE发生率与MI-CAD组患者相似。4.不同性别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不相同。MINOCA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更高、年龄更大,NSTEMI发生率更高,更易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慢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