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苗外交历史分析

全球疫苗外交是卫生外交的细化分支,在全球卫生治理互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首先从外交的含义出发,结合卫生外交确定疫苗外交的语境和定义,以国家、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行为体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时期国际疫苗的互动将疫苗外交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四部分,并对其阶段性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当前疫苗外交提出思考。阶段一为战前时期疫苗外交的缓慢互动(1948以前)。这一时期的疫苗deep genetic divergences互动中,早期主权国家涵盖寻找更多了官方疫苗往来的活动范围,疫苗相关的政府间组织尚未出现,早期驻外人员、生物医学家等成为非政府行为体的主要角色和推动疫苗互动的实际联络主体。此时疫苗互动旨在疫苗接种技术的交流学习和卫生防疫的改善。詹纳现代牛痘疫苗出现后,欧洲取代中国引领着全球疫苗互动。阶段二为战后时期疫苗外交的动荡交锋(1948~2000年),以1948年世卫组织正式成立为界,至千禧年为止。这一阶段,主权国家互动表现为美苏两国冷战时期实现了疫苗科学合作,医学家仍作为非政府行为主体参与到疫苗国际互动实践中。而政府间组织方面,世卫组织的成立构建了国际机制雏形框架,创造了多项全球卫生防疫成果,并在冷战后达到了“疫苗停火”外交调和作用。阶段三为21世纪初期疫苗外交的竞合并存(2001~2019年),始于21世纪初,至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为止。这一时期,主权国家中,既有印尼关于疫苗主权和分配公平的争论,也有如领导性大国——美国的官方疫苗外交实践代表。以世卫和联合国为代表的政府间组织在国际防疫取得了进一步成效,公私关系组织和私人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行为体活跃参与到疫苗国际多边外交中,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力量补充,但也初步暴露出疫苗分配的南北失衡矛盾。阶段四为全球新冠疫情时期的疫苗外交(2020~今)。以2020年新冠肺炎正式宣布为PHEIC事件开始,到目前仍在疫情过渡期。这一阶段,主权国家中疫苗互动人人自守的单边行动和联合自强的多边互助均有发生,国际机制下疫苗分配失衡仍存,COVAX机制协调作用有限,公私组织和疫苗制造商作为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大国疫苗技术标准竞争和疫苗产业链控制带来新的互动态势,全球卫生治理挑战任务仍然艰巨。最后,本文得出疫苗外交在当前的思考与启示。疫苗技术具备重要的医疗和战略价值,其生产能力对保障一国国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国疫苗外交一方面要发挥疫苗本身的普世价值,也应从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有利的外交selleckchem SBE-β-CD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