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基因为宫颈癌患者构建预后模型。方法:以肿瘤基因组图谱(Tumor Genome Atlas,TCGA)宫颈癌患者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LASSO和COX回归方法获得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预后基因(IPGs),构建IPGs评分体系,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以GEO数据集为验证组。通过Kaplan-Meier分析、ROC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变量Cox回归分析探讨风险评分对预后的作用。此外,我们将风险评分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特征相关联,包括肿瘤微环境、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免疫治疗。并对高低风险组进行肿瘤突变负荷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分析。通过Cox回归筛选出IPGs中风险比(Hazard Ratio,HR)最高的关键基因PDIA3,随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法、组织微阵列验证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免疫原性死亡预后模型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ox回归筛选出4种与预后相关IPGs(PDIA3、CASP8、IL1和LY96)构建预后模型,在TCGA队列中高表达与CESC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能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测指标(HR=1.058,P<0.01),并在GEO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我们通过结合临床特征和IPGs特征构建了一个临床列线图,预测宫颈癌患者的生存可能性。校准曲线证实了列线图预测与实际之间的良好一致性。高风险组肿瘤微环境评分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均低于低风险组,富集发现多为免疫信号通路。在TIDE,MDSC和CAF评分中高风险组低于低风险组,说明高风险组可能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效应,IPGs高表达患者的免疫效果更差,并且常用化疗药物在高风险组患者中敏感性均较低。根据aortic arch pathologies蛋白质印迹与免疫荧光发现关键基因PDIA3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组织微阵列差异分析表明PDIA3与患者预后不ZD1839作用良相关。结论:本研究基于4个IPGs探讨宫颈癌预后与免疫原性死亡的关系。通过探讨其生物行为特征和临床因素,结果表明IPGs风险评分可作为宫颈癌患者预后和免疫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为早期肿瘤筛查提供策略基础。其中AG-221体外关键基因PDIA3也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影响免疫原性死亡在肿瘤免疫调节方面的强大作用,这将为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