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并进行信效度评价,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介入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高危患儿,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分级预防措施,降低先心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阶段: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构建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汇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初步拟定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的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筛选、优化评估表条目,形成《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初始表》。第二阶段: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MSC necrobiology评估表信效度评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心血管科择期行先心介入手术的15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运用《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初始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术后采用小儿麻醉后谵妄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估躁动是否发生。根据评分和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频率分析和区分度分析方法筛选评估表条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各条目权重,并重新赋值;绘制ROC曲线确定评估表的最佳临界值,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评估表的风险等级,形成《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正式版。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评价评估表的效度;采用评定者间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评估表的信度。结果:1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条目池的形成基于文献检索、质性访谈方法,初步形成了包含22种影响因素的条目池。2条目筛选2.1德尔菲专家函询筛选评估表条目专家意见在两轮函询后基本统一,不再继续进行下一轮函询。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复率分别是90.91%、100%;专家判断系数分别是0.94、0.96;熟悉系数分别是0.80点击此处、0.85,权威系数分别是0.87、0.91;两轮专家函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78、0.419,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结合专家提出的意见,共剔除6个条目,合并2个条目,调整4个条目,形成含有15个条目的《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初始表》。2.2项目分析法筛选评估表Mirdametinib条目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在154例患儿中,有4个条目出现频率低于30%,区分度分析法结果显示有2个条目在躁动组和非躁动组的评估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删除同时满足两种剔除标准的手术史、术后低体温条目,最终保留13个条目。3风险评估表条目权重、诊断阈值及风险等级的确定3.1条目权重经KMO检验,KMO=0.663>0.5,Barlett球形检验<0.001,提取特征值较大前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69.024%,84.62%的条目在其所属公因子上的最大负荷值均>0.40。量化各条目归一化值为0.031~0.079,根据归一化值对各条目进行赋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对条目“年龄、麻醉方式”下的三分类亚组进行分析,量化各亚组对EA发生率的影响。3.2诊断阈值及风险等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当诊断阈值为>24分时,Youden指数最大=0.523,灵敏度为71.93%,特异度为80.41%。采用百分位法将发生苏醒期躁动的风险分为三级,低度风险0~12分,中度风险13~27分,高度风险≥28分。4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信效度评价2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分别是0.87、0.91;协调系数分别为0.378、0.419,说明评估表各条目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因子分析法中约84.62%的条目最大载负荷系数>0.40,说明评估表的结构效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说明评估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本研究构建的评估表Cronbach’sα为0.705,说明评估表的内在一致性可以接受;2名评估评者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1,P<0.001,各条目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31~1.000,说明评估表具有较高的评定者间信度。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先心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风险评估表》条目合理,特异性和临床适用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良好,预测效果与临床先心介入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结果相符,可以作为儿童心血管科先心介入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的初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