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明确在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使用智能跟踪技术以双侧颈内静脉为触发感兴趣区时,对比剂注射方式、双臂放置体位对于图像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的影响。2.明确在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使用智能跟踪技术以双侧颈内静脉为触发感兴趣区时,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注射速率对于未置管组受检者和PICC置管组受检者的图像强化程度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共113例进行上腔静脉CT检查的受检者,分两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53例,第二阶段60例。第一阶段讨论不同对比剂注射途径对图像强化程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将53例受检者的对比剂注射途径按左肘静脉、右肘静脉、足背静脉分为3组,左肘静脉、右肘静脉注射组为每组20例,足背静脉注射组为13例。第二阶段讨论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双臂放置体位对于图像强化程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将60例受检者按左肘静脉、右肘静脉注射途径平分为2组,各组再根据双臂的不同放置体位——双臂伸直举过头顶和双臂平放置于身体两侧细分为每小组15例,所有受检者根据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随机入组。2.第二部分研究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共120例进行上腔静脉CT检查的受检者,对比剂注射途径、体位摆放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的最优结果来设定。第二部分分为两个研究阶段,每阶段各60例,第一阶段受检者的外周及上腔静脉均未置管,将60例受检者平分为2组,第一组根据对比剂用量的不同,按照1.0m L/kg、1.3m L/kg、1.5m L/kg体重,即0.35g I/kg、0.45g I/kgPR-171价格和0.52g I/kg分为三个小组,每小组10例。第二组根据第一组所得结果设置统一的对比剂用量,并按3.0m L/s、4.0m L/s、4.5m L/s注射速率分为三个小组,每小组10例,探讨在外周及上腔静脉未置管的受检者中,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对图像强化程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第二阶段受检者的外周及上腔静脉均存在PICC置管,其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注射速率分组和评价方法与前一阶段一致,探讨在外周及上腔静脉存在PICC置管的受检者中,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对图像强化程度和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对影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的Mirdametinib溶解度受检者进行扫描延迟时间的汇总比较,所有受检者根据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随机入组。3.各研究阶段的图像均重建为1.25mm层厚,1.25mm层间距,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颈4水平颈内静脉、主动脉弓水平上腔静脉及主动脉弓层面的CT值,对数据进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行客观统计分析;同时对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等后重建分析,由两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质的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工作站上独立完成对上腔静脉图像总体质量的主观评价,评分结果经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再对个别出现分歧的评价结果共同商议,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主观评价标准分3级:CT值在200HU以上,上腔静脉内对比剂充盈均匀,图像强化程度好,无明显线束硬化伪影及血流相关伪影,诊断不受限,评为3级;CT值在200HU以下,150HU以上,上腔静脉内对比剂充盈较均匀,图像强化程度低于3级,或存在轻度的线束硬化伪影或血流相关伪影,诊断稍受限,评为2级;CT值在150HU以下,上腔静脉内对比剂充盈较一般,强化程度差,或存在严重的线束硬化伪影或血流相关伪影导致诊断受到明显影响,评为1级。结果:1.在第一阶段对比剂注射途径的研究中,足背静脉注射组的上腔静脉CT值低于左肘静脉和右肘静脉注射组,右肘静脉注射组的上腔静脉CT值高于左肘静脉注射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方面,足背静脉注射组的评级低于左肘静脉和右肘静脉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肘静脉注射组和右肘静脉注射组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阶段双臂摆放体位的研究中,当受检者经右肘静脉注射时,双臂平放组的上腔静脉CT值高于双臂上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腔静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受检者经左肘静脉注射时,双臂平放组的上腔静脉CT值高于双臂上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臂平放组的上腔静脉图像质量评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比剂用量方面,对于强化的上腔静脉CT值,在未置管组受检者和PICC置管组受检者中,1.0m L/kg均低于1.3m L/kg和1.5m L/kg对比剂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m L/kg组和1.5m L/k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等级1.0m L/kg组低于1.3m L/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剂注射速率方面,对于强化的上腔静脉CT值,在未置管组受检者和PICC置管组受检者中,3.0m L/s组均低于4.0m L/s组和4.5m 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m L/s组和4.5m L/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方面,未置管组受检者中,4.0m L/s组高于3.0m 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组受检者中,4.0m L/s和4.5m L/s两组均高于3.0m 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m L/s和4.5m L/s两组之间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使用智能跟踪技术以双侧颈内静脉为触发感兴趣区,在合理的技术方案下进行扫描,更符合受检者的个性化扫描需求,是一种十分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像方式。2.以双侧颈内静脉为触发感兴趣区进行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建议受检者的注射途径优先采取右肘静脉、体位采取双臂平放于身体两侧。若受检者因身体原因不便,需经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时,同样可采取双臂平放于身体两侧的体位,所得图像质量与经右肘静脉注射相比并无差别。3.以双侧颈内静脉为触发感兴趣区进行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对于未置管受检者及PICC置管受检者,均建议采用0.45g I/kg对比剂用量、4.0m L/s-4.5m L/s对比剂注射速率,可以得到利于后处理和诊断的高质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