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超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 微浸润是乳腺导管内癌过渡为浸润性导管内癌的中间阶段,此阶段及其之前的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发生的影响因素缺乏大样本研究。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超声特征及其诊断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1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149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微浸润分为微浸润组(87例)和非微浸润组(62例),分析其病理、超声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探讨部分指标对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Captisol NMR析结果显示,微浸润组与非微浸润组触及肿块、绝经、组织学分级、形态、边缘、回声、导管改变、血流分级、明显钙化患者占比以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ast Mediterranean Region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为高/中级、ER阴性、PR阴性、HER-2高表达、Ki-67高表达、边缘不光整、回声低、血流分级2/3级、明显钙化均为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ER、PR、HER-2、Ki-67表达这4个指标对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做联BYL719细胞培养合诊断时,AUC(95%CI)、敏感度(n/N)、特异性(n/N)、准确度(n/N)分别为87.3%(79.1%~93.1%)、0.862(75/87)、0.839(52/62)、0.852(127/149),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发生与组织学分级、边缘光整情况、回声情况、血流分级、钙化情况以及ER、PR、HER-2、Ki-67表达情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