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分析

背景及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同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范畴。UC是一种全球疾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最高。近些年来,UC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抑制TNF-α引起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害,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改变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IBD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逐步使用5-氨基水杨酸类(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获悉更多,如果效果不理想时再给予生物制剂。虽然传统的治疗方法对部分IBD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许多患者对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非生物疗法治疗无反应,因此有可能耽误一些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引起进行性炎症和不可逆的结构性肠道损伤。因此准确而高效的治疗方案对于IBD患者的达到治疗目标非常重要,需要安全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案来改变中度至重度UC及CD的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常规治疗失败之前,在中度至重度疾病的早期启动生物制剂可能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已有发现表明,CD患者早期联合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比传统的升阶梯治疗更快地缓解病情。然而,对于reverse genetic systemUC来说,早期应用生物制剂是否可以提高UC缓解率以及能否改善UC患者的预后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本文为探讨早期应用IFX治疗中度至重度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初次使用IFX治疗的56例中至重度U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初次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时间距首次确诊时间<2年)和晚期(初次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时间距首次确诊时间≥2年)应用IFX治疗在14周和30周时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及30周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回归分析不同时期应用IFX以及其他因素对疾病缓解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56例初次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的中重度UC患者,早期治疗组32例,晚期治疗组24例。其中早期治疗组平均年龄37.53±15.09岁,初次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时间距首次确诊时间为0.59(0.17,1.00)年。晚期治疗组平均年龄43.58±11.75岁,初次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时间距首次确诊时间为6.50(3.00,10.00)年。2.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第14周时,早期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缓解率与晚期治疗组相似(P>0.05)。30周时早期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及内镜缓解率均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临床缓解率84.3%VS58.3%,内镜缓解率68.8%VS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期治疗和基线时HB高水平可显著提高患者30周时的临床缓解率(P<0.05)。早期治疗和基线时CRP高水平可以显著提高患者30周时的内镜缓解率(P<0.05)。4.全部56例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其中输液反应发生率7.1%,呼吸道感染发JNJ-42756493研究购买生率7.1%,肠道感染发生率5.4%,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6%。早期治疗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晚期治疗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中重度UC患者中,于病程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抗可较晚期应用获得更好的疗效。2.在中重度UC患者中,早期英夫利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晚期治疗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