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日本公共卫生中心提出的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评分,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胃炎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分级)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肠化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o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级)等不同风险分层的诊断效能,探索基于京都胃炎分类内镜下表现的简化评分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高新院区行胃镜检查者,入组患者先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白光内镜检查过程中按照京都胃炎分类实时记录背景黏膜特征,依据新悉尼分类规范化活检取材。对于白光内镜下所有可疑病灶行进一步精查及必要病理组织学检查,获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html取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切除。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胃癌组和非胃癌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评估各方案不同风险分层胃癌患者占比,绘制不同方法诊断胃癌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先后使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与胃癌风险相关的内镜下危险因素,使用Nomogram图构建基于《京都胃炎分类》的简化评AIDS-relate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分系统,进一步探讨简化京都评分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40例,其中胃癌组102例,非胃癌组138例,获悉更多胃癌组与非胃癌组在高盐饮食习惯、年龄分布及胃蛋白酶原比值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京都胃炎分类》中内镜表现评分和OLGIM分级对胃癌诊断价值最高(AUROC=0.74),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9,P=0.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中度萎缩(OR=3.52,95%CI:1.52~8.16)、重度萎缩(OR=4.96,95%CI:1.75~14.04)、地图样发红(OR=9.89,95%CI:1.16~84.15)、黄斑瘤(OR=3.57,95%CI:1.15~11.15)是发现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京都胃炎内镜表现评分相比较,基于以上三个内镜下特征建立的简化评分系统展示出更好的诊断价值(AUROC 0.76 vs 0.74)。结论京都胃炎内镜表现评分及OLGIM分级在胃癌风险分层中临床价值较高,基于萎缩程度、地图样发红、黄斑瘤建立的简化京都分类评分能够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效能,且兼顾除菌后胃癌的内镜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