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对比分析研究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以及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三种脊柱后路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特点,临床疗效的各自优势和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78例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术治疗的游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D组(33例)、PEID组(27例)和UBE组(1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段等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收集桶总液量-冲洗生理盐水总液量)、术中透视曝光次数、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等,术前、术后3天、1、3、6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年改良Macnab标准等疗效指标、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大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下肢感觉运动异常)、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伤口周围组织水肿,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硬膜撕裂),并进行核磁共振成像以评估影像学的改善以及CT三维重建的测量数据评估三种术式椎板骨质破坏程度。结果:MED组、PEID组和UBE组共有78名患者完成了手术,包括41名男性患者和37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0.1±4.2岁,平均病程为9.2±3.3个月,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或病变节段部位方面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三组的VAS评分分别为(2.5±0.7,2.2±0.4,1.8±0.4,1.5±0.5;2.4±0.7,2.0±0.6,1.7±0.5,1.4±0.5;2.4±0.8,2.1±0.6,1.8±0.6,1.4±0.5),较术前VAS评分(6.2±0.9,5.9±0.7,5.8±0.7)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三组的ODI指数分别为(30.8±4.2,26.1±2.0,20.8±3.0,15.6±1.7;30.0±3.4,25.4±1.5,19.8±2.2,16.4±2.3;30.2±1.8,24.9±1.4,19.6±2.5,14.6±5.4),较术前ODI指数(58.4±3.7,59.1±3.1,60.1±1.8)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三组的改良Macnab标准分别为,在MED组:优22例,良9例,可1例,差1例,其优良率93.9%;在PEID组:优18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其优良率92.6%;在UBE组:优12例,良5例,可1例,差0例,其优良率94.4%,在优良率方面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MED组术后卧床时间5.2±0.9d长于UBE组2.2±0.4d和PEID2.3±0.5d(P<0.05);MED组术中出血量60.7±9.2ml多于UBE组48.4±8.5ml和PEID组43.1±8.0ml(P<0.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05);PEID组手术切口长度7.1±0.5mm小于UBE组25.3±1.1mm和MED组18.2±0.9mm(P<0.05);MED组手术时间60.7±8.5min短于PEID组100.7±10.2min和UBE组120.7±11.9min(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UBE组和PEID组各出现2例术后下肢运动障碍,考虑系手术牵拉神经以及灌洗液静水压过高灌洗时间长所致,在常规抗炎,营养神经治疗后,术后5天症状基本消失。MED组2例术后创面愈合较差,经过两周左右常规换药后逐渐好转。三组各出现1例硬膜撕裂情况,术后给予去枕平卧,未出现脑脊液漏。PEID组和UBE组均出现2例伤口周围组织水肿情况,考虑与术中长时间水介质操作有关。MED组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2例。其他并发症大血管损伤和硬膜外血肿三组皆未发生。结论:1、疗效比较:三种脊柱后路内镜技术在疗效方面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三组间比较术后近CP-456773价格、远期疗效差异不大;2、技术比较:(1)MED技术为空气介质,通道固定,操作范围较窄,但采用传统手术工具效率高,手术时间最短;(2)PEID技术为水介质,操作复杂,手术效率低。Gefitinib-based PROTAC 3生产商但切口小,手术工具精细,镜头管道纤细灵活,镜下工作通道活动范围大;(3)UBE技术为水介质,视野清晰,双切口,采用传统手术工具效率高,但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软组织损伤较大。3、并发症比较:三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初期在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并发症出现概率高于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