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道蛋白4在1,2-二氯乙烷致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1,2-二氯乙烷(1,2-DCE)在工业上主要用于黏合剂、溶剂和氯代烃的生产,可经呼吸道吸收引起职业中毒;又因1,2-DCE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广泛使用,使其常被引入到环境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且室内空气1,2-DCE的污染源来自翻新住宅、家用和个人护理产品的使用。因此,1,2-DCE除了在工业场所,还成为了环境中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人类可通过吸入室内受污染的空气和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接触到1,2-DCE。接触过量高浓度的1,2selleck合成-DCE可导致动物和人类发生中毒性脑病。鉴于1,2-DCE的毒性、持久性和潜在的生物蓄积作用,人们越来越关注其有害健康影响。但1,2-DCE中毒发生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机制未明,造成1,2-DCE中毒常出现漏诊或误诊,部分中毒病例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其危害具有隐匿性。1,2-DCE引起的中毒性脑病包括脑水肿和中毒性脱髓鞘。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水平的改变是1,2-DCE中毒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事件,然而1,2-DCE如何影响AQP4的表达,以及AQP4表达的改变引起的下游具体分子事件与1,2-DCE中毒性脑病结局的关系仍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明AQP4在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2.阐明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的AQP4上游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3.阐明1,2-DCE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AQP4蛋白表达后引起的下游具体分子事件与大脑皮质中毒性脱髓鞘病理结局之间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AQP4在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使用野生型小鼠(Wild-type,WT)和AQP4基因敲除小鼠(AQP4 knockout,AQP4-/-,AQP4-KO)小鼠,进行1,2-DCE的28天重复剂量全身动式吸入暴露(0、100、350和700 mg/m3),结合毒代动力学研究血液中1,2-DCE内暴露水平和检测染毒柜中1,2-DCE外暴露浓度进行暴露质量监控,应用旷场实验检测1,2-DCE对小鼠的神经行为学的影响,脑含水量检测、血脑屏障检查、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劳克坚牢蓝(LFB)染色观察1,2-DCE暴露后小鼠的大脑病理学改变,明确AQP4在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2.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AQP4上游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小鼠在1,2-DCE的28天重复剂量全身动式吸入暴露后,大脑皮质miR-29b-3p与AQP4的表达水平及其与1,2-DCE引起的脑水肿的关系;在细胞水平上,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miR-29b-3p的过表达和敲减,阐明在1,2-DCE引起的脑水肿中,1,2-DCE通过miR-29b-3p对AQP4的调控机制。3.“星形-少突”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1,2-DCE致大脑皮质中毒性脱髓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WT和AQP4-KO小鼠在1,2-DCE的28天重复剂量全身动式吸入暴露后,取脑皮质组织进行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和验证,结合体外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免疫蛋白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手段探明其中间关键分子改变情况,阐明1,2-DCE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AQP4蛋白表达后引起的下游具体分子事件与大脑皮质中毒性脱髓鞘病理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1,2-DCE致大脑中毒性脱髓鞘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AQP4在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2-DCE暴露和AQP4缺失均可诱导小鼠神经毒性,表现为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含水量增加、脑皮质异常病理空泡化、大脑皮质脱髓鞘和动物神经行为学异常改变。多重回归统计分析了 1,2-DCE暴露和AQP4缺失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1,2-DCE暴露因素对小鼠神经毒性的影响取决于基因型(即AQP4的有或无),表明AQP4在调节1,2-DCE引起的神经毒性中发挥核心作用。2.1,2-DCE致中毒性脑病中AQP4上游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在动物水平,在WT和AQP4-KO小鼠的大脑皮层中均观察到miR-29b-3p的表达随着1,2-DCE暴露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且1,2-DCE暴露后引起的脑含水量水平的改变与miR-29b-3p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这提示miR-29b-3p在1,2-DCE致脑水肿中发挥正向调控作用的生物学功能。在WT小鼠中,1,2-DCE暴露后小鼠脑皮质miR-29b-3p的升高与Aqp4 mRNA的表达水平负相关。在细胞水平,SVG p12细胞中miR-29b-3p表达上调导致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miR-29b-3p导致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明AQP4是miR-29b-3p的靶点。3.“星形-少突”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1,2-DCE致大脑皮质中毒性脱髓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在动物水平,Label-freeselleck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并筛选小鼠大脑皮质中与1,2-DCE暴露和AQP4抑制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和酪氨酸蛋白激酶Fyn(FYN)在WT小鼠中呈剂量依赖性下调,在AQP4-KO小鼠中AQP4的缺失同样引起MBP和FYN的低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证实,1,2-DCE暴露可下调野生型小鼠星形胶质细胞AQP4和少突胶质细胞MBP的表达水平;小鼠AQP4敲除也可导致大脑皮质的少突胶质细胞MBP表达水平下降。在细胞水平,通过1,2-DCE处理或AQP4敲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SVG p12与少突胶质细胞MO3.13共培养,证实了星形胶质细胞AQP4的下调可抑制少突Cytogenetic damage胶质细胞MBP的表达水平。我们还发现1,2-DCE通过抑制AQP4-FYN,导致其下游分子CD38的上调,降解星形胶质细胞NAD+,继而驱动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以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增加为特征的微环境变化,最终引起少突胶质细胞脱髓鞘。研究结论:1.1,2-DCE暴露通过抑制AQP4诱导小鼠中毒性脑病,表现为神经行为学的异常改变、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和脑皮质脱髓鞘的发生。2.1,2-DCE通过上调miR-29b-3p,靶向抑制AQP4的表达,引起中毒性脑水肿。3.1,2-DCE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AQP4-FYN,致其下游基因CD38高表达而降解NAD+,诱发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变“星形-少突”胶质细胞间的微环境,最终导致少突胶质细胞MBP下调而引起脱髓鞘。

埃克替尼对比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资料146例,按用药的不同分为埃克替尼组(73例)和吉非替尼组(73例)。埃克Dinaciclib替尼组患者单用盐酸埃克替尼片(125 mg,每日3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吉非替尼组患者单用infectious ventriculitis吉非替尼片(0.25 g,每日1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BT-199体内实验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1~2级、3~4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优于吉非替尼组(P=0.048)。基于患者基本资料的PFS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吉非替尼组比较,埃克替尼组中女性[HR=0.57,95%CI(0.34,0.96),P=0.031]和非脑转移患者[HR=0.58,95%CI(0.36,0.91),P=0.017]的PFS显著延长。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GFR19 exon Del突变[HR=0.50,95%CI(0.25,1.00),P=0.049]、EGFR21 exon L858R突变[HR=0.44,95%CI(0.21,0.89),P=0.022]和埃克替尼治疗[HR=0.65,95%CI(0.44,0.96),P=0.030]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相当,但埃克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EGFR19 exon Del和EGFR21 exon L858R突变及接受埃克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油菜子叶黄化致死突变体ytl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维持自身生长发育。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参与叶绿素合成降解、叶绿体发育等多个重要途径的基因发生变异都可能造成叶色突变体的产生,因此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体的理想材料。在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的单株自交后代中,发现一株黄化致死突变体,将其命名为ytl(yellow to lethal)。本课Dibutyryl-cAMP研究购买题对突变体黄化致死的表型进行基因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如下:1.ytl与野生型相比,自播种后,子叶一直处在黄化阶段,9-15天后死亡,播种7天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长度在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2.杂合单株与ZS11杂交,F_1叶色正常,8个F_2株系中有4个株系出现性状分离,3个株系分离比符合15:1,1个株系出现偏分离现象。初步判断该性状为2个核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在分离比为15:1的群体后代中,利用分子标记选择Bna C09.YTL位点隐性纯合,但表型正常的单株,套袋自交得到子一代考察性状分离比。卡方检测结果表明,黄化致死表型分离比符合3:1,该株系杂合单株后代分离比也符合3:1。初步判断该位点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可作为单位点分离群体进行定位分析,基因命名为Bna C02.YTL。3.利用4803个F_3、F_4单株将Bna C02.YTL定位在ZS11参考基因组418kb基因组区间内,区间内含有84个注释基因。4.结合甘蓝型油菜转录组网站信息及基因功能注释,确定了11个候选基因。q RT-PCR显示,Bna C02G0055300ZS、Bna C02G0055700ZS、Bna C02G0056300ZS、Bna C02G0057300ZS、Bna C02G0058000ZS、Bna C02G0059500ZS、Bna C02G0061100ZS在突变体中相对于野生型下调表达,Bna C02G0060000ZS在突变体中相对于野生型上调表达。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油菜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都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Bna C02G0055300ZS、Bna C02G0055700ZS、Bna C02G0057300ZS、Bna C02G0061100ZS在子叶也有较高的表达量,且在其他组织部位表达量相对较低,Bna C02G0059500ZS只在叶片中高量表达,在其他组织部位表达量较低,Bna C02G0056300ZS、Bna C02G0058000ZS、Bna C02G0060000ZS虽然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但在其他各组织部位表达水平近似。5.以突变体、野生型和ZS11为模板进行比较测序,扩增候选基因Bna C02G0055700ZS的g DNA序列,在突变体ytl中扩增无条带,在野生型及ZS11中可Precision Lifestyle Medicine正常扩增,序列与参考基因组序列一致。因此推测,在ytl突变体中该基因可能发生大片段的插入或缺失,该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的可能性较大。6.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Bna C09.YTL单位点群体中获得了Bna C09G0294300ZS、Bna C09G0294400ZS、Bna C09G0294500ZS均被编辑的T_0代杂合突变体,进一步自交分离后得到Bna C09G0294400ZS、Bna C09G0294500ZS纯合编辑的T_1代突变体材料,对其表型INCB28060研究购买进行了考察,相关突变体子叶时期未表现出黄化致死表型。

缺铁性贫血对双胎妊娠围产结局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为孕期母胎监测及临床医师指导该人群妊娠提供临床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双胎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产妇128例(实验组),双胎妊娠不合并缺铁性贫血产妇216例(对照组1)、单胎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产妇314例(对照组2)及双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年龄、孕产次、孕周、受孕方式;妊娠并发症: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胎膜早破、妊娠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期糖尿病、妊PKA抑制剂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结局:产后出血量、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孕产妇的补铁情况及不同剂量对并发症的影响;双胎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双胎的新生儿结局:新生儿血气血红蛋白、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相关指标的差异。双胎胎儿部分根据早期彩超及病例记载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共得到有绒毛膜性的双胎产妇共287例,单绒单羊者5例,单绒双羊者66例,双绒双羊者216例。双胎分娩后死胎43例,共得活产儿658例胎儿体重。血气分析、Apgar结果,排除不完整的结果,共得到444名胎儿血气血红蛋白结果以及629名胎儿Apgar评分结果。胎儿部分比较母体贫血对双胎组绒毛膜性、双胎胎儿体重、双胎新生儿血气血红蛋白、双胎Apgar评分的影响差异。结果:1、三组孕产妇孕次、产次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双胎贫血组的辅助生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年龄、孕次、产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双胎非贫血组间辅助生殖及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167),孕次、产次无统计学差异(P>0.0167)。双胎贫血组与双胎非贫血组比较,年龄、孕次、产次、辅助生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2、三组间孕产妇并发症中: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双胎贫血组发生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及妊娠期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双胎非贫血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67)。双胎贫血组与双胎非贫血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67)。3、将双胎贫血组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剖宫产率、分娩孕周以及分娩时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双胎非贫血组与单胎贫血组比较,剖宫产率、分娩孕周、分娩时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双胎贫血组与双胎非贫血组比较,剖宫产率、分娩孕周、分娩时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4、相比较双胎非贫血组,双胎贫血组与单胎贫血组铁剂及其他非铁剂补血药物服用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与单胎贫血组相比,双胎贫血组其他非铁剂补血药物服用率升高,约是单胎贫血组的两倍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两组铁剂服用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5、双胎妊娠MCMA组孕妇5例,贫血组1例,非贫血组4例。MCDA组孕妇66例,贫血者28例,非贫血者38例。DCDA组孕妇216例,贫血者84例,非贫血者132例。三组孕妇在在是否贫血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双胎妊娠活产儿658例中,非贫血组胎儿共416名,平均体重为2.43(2.02-2.76)千克,贫血组胎儿共242名,平均体重2.37(1.92-2.74)千克。两组年龄不满足正态分布。二组新生儿体重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我们发现MCDA组胎儿平均体重2.26(1.87-2.65)千克,DCDA组新生儿平均体重2.44(2.03-2.79)千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selleck产品<0.05)。7、双胎妊娠共得到444名胎儿血气血红蛋白结果。结果显示母体贫血组胎儿贫血42例,占23.1%;母体非贫血组胎儿贫血37例,占14.0%。母体贫血与胎儿贫血有统计学差异(P<0.05)。8、贫血组Apgar评分低于7分者24例,占10.5%,非贫血组Apgar评分低于7分者31例,占7.8%,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每一项心率、肌张力、皮肤颜色、反射活动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均无差异。但小儿呼吸项贫血组152例,占66.7%;非贫血组230例,占57.5%,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双胎因素显著影响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子宫收缩乏力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2、轻度及中度缺铁性贫血不是影响双胎妊娠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但会提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3、母体贫血会影响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会影响新生儿出生后呼吸水平,要第一时间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妊娠结局。4、双胎的绒毛膜性与孕妇的贫血无相关性,但会影响新生儿体重,MCDA组的新生儿体重相对低于DCDA组。5、双胎妊娠补铁剂量在100-200mg/天时,可显著降低早产、HDP、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补铁剂量大于200mg/天时未降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且会提高GDM发生的风险。

大气颗粒物PM_(2.5)诱导机体损伤相关研究中的代谢组学进展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2.5, PM_(2.5))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大气污染物。其较小的粒径赋予其强大的穿透性,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可以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伤,因此,探究PM_(2.5)的毒理机制尤为重要。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分析代谢物变SAHA IC50化的方法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目前关simian immunodeficiency于PM_(2.5)引起机体代谢物紊乱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PM_(2.5)相关研究中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总结了PM_(2.5)暴露显著影响的机体代Empagliflozin供应商谢通路,分别为脂代谢通路、TCA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和核苷酸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了代谢物变化与PM_(2.5)暴露之间的可能关系,对后续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提出建议和发展方向。

柯萨奇病毒A组10型的分子特征分析及感染RD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包括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virus A10,CV-A10)在内的我国CV-A10 VP1基因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国内CV-A10的变异变迁规律;挑选出分离自重症患者且为我国主要流行基因型的P148病毒株作为CV-A10代表毒株,分别对其VP1区、P1区、P2区和P3区进行基因重组分析,进一步探索国内CV-A10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了解CV-A10代表毒株P148感染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D)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谱,探索CV-A10的感染致病机制,为CV-A10的诊疗、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对实验室从临床分离得到的11株CV-A10病毒分离株进行VP1全长扩增和序列测定,与Gen Bank中检索到的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CV-A10病毒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2.根据同源性分析结果,挑选CV-A10的代表毒株,对其基因全长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分别基于VP1区、P1区、P2区和P3区的序列信息与肠道病毒A组原型株和Blast后亲缘关系近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3.将CV-A10代表毒株P148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organismal biologyf infection,MOI)为0.1的剂量感染生长状态良好的RD细胞,设计不同感染时间,然后利用TCID_(50)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病毒滴度,进而确定CV-A10感染RD细胞的最适时间,构建CV-A10感染R寻找更多D细胞的细胞模型。4.在最适感染时间点分别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样品,利用试剂盒提取细胞总RNA,并检测其纯度和浓AZD9291配制度,然后送至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不同处理条件下RD细胞的转录本信息,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基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探索CV-A10的感染致病机制。结果:1.实验室自2009~2013年分离得到的11株CV-A10分离株之间VP1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9%~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3%~100%。基于实验室保存的11条CV-A10分离株和从Gen Bank检索到的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54条CV-A10分离株的VP1区全长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沿用国际惯用的肠道病毒基因型分型标准,基于VP1全长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将65株CV-A10分离株分别划分至A、B、C、D、E、G等六个基因型。发现2009年以后,国内主要流行基因型为C基因型,且本研究的11株CV-A10分离株均属于C基因型。C基因型的组内核苷酸平均遗传距离为5.09%,和其他基因型的组间核苷酸平均遗传距离为16.41%~29.06%。2.挑选分离自重症患者的P148分离株作为CV-A10的代表毒株,对其基因全长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拼接后的P148分离株全基因序列总长为7411 bp,G+C%含量为47.73%。分别基于P148分离株的VP1区、P1区、P2区、P3区序列信息与肠道病毒A组原型株和Blast后亲缘关系近的毒株信息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发现P148分离株的P2区与2009年来自山东的CV-A5分离株(Gen Bank:HQ728261)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核苷酸同源性为66.0%。P148分离株的P3区与2016年来自湖南(Gen Bank:MK391073)和山东(Gen Bank:MH086032)的CV-A4分离株亲缘性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6.2%和86.3%。提示P148分离株的P2区可能与CV-A5存在重组关系;在P3区可能与CV-A4发生了重组。但具体的重组时间和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3.将CV-A10代表毒株以MOI为0.1的剂量感染生长状态良好的RD细胞后,通过检测多个时间点细胞上清液的TCID_(50)发现,在CV-A10分离株P148感染RD细胞后的12 h和24 h,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滴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确定CV-A10分离株P148以MOI为0.1的剂量感染RD细胞的最适感染时间为12 h和24 h。4.通过RNA-Seq技术对CV-A10分离株P148感染12 h和24 h的RD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并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未感染RD细胞)对比,分别筛选出2610个和2766个差异表达基因,韦恩图分析发现感染RD细胞12 h和24 h的差异基因集里面有603个重叠基因。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在CV-A10感染RD细胞12 h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308条信号通路中富集;在CV-A10感染RD细胞24h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301条信号通路中富集。在CV-A10感染RD细胞的过程中,富集程度比较显著的关键通路大多与信号转导、抗病毒免疫、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自噬等过程相关,如m TOR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随后,我们以GADPH作为内参基因,对随机挑选的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 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结论:1.2009年以后,国内CV-A10主要流行基因型是C基因型。本研究的11株CV-A10临床分离株均属于C基因型,符合国内CV-A10流行趋势,可以作为国内CV-A10代表毒株。2.CV-A10代表毒株P148的P2区可能与CV-A5存在重组关系;在P3区可能与CV-A4发生重组。CV-A10的型间重组现象可能是其在国内手足口病病原谱中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3.CV-A10感染RD细胞的过程中,IL-17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多个关键通路富集程度比较显著,提示RD细胞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自噬、泛素系统降解蛋白等多种方式抵抗CV-A10感染。CV-A10可能通过上调PIM1表达水平、抑制IFN产生等多种途径实现免疫逃逸。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兔角膜基质损伤修复及抗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兔角膜板层切除术后角膜组织的促修复作用和角膜基质的抗纤维化作pre-formed fibrils用,并比较兔角膜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探讨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兔角膜损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初步探索美洲大蠊提取液对角膜创伤修复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的6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雄性,体重约2.2-2.4kg,4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眼以角膜板层切除制作角膜基质损伤模型。基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6只。角膜板层切除术后,A组予以生理盐水滴眼液,B组予以典必殊滴眼液,C组予以美洲大蠊提取液,滴药频次均为每天4次,连续用药28天。在术后第3、7、14、28天,A、B、C三组通过裂隙灯观察兔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和角膜混浊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白兔并处死,取下右眼角膜。通过观察角膜组织的HE染色结果分析各组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差异,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3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最大,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C组与B组的上皮损伤面积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7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仍最大,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与B组间上皮损伤面积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A组和B、C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1,P=1.000)。术后14天,B组的上皮缺损面积仍大于A、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selleck NMR意义(P=0.363)。术后28天,A组的上皮缺损面积大于B、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2.术后3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最浅,A、B、C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C两组与B组的角膜混浊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3),但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7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仍最浅,A、B、C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但A、B、C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0.176,P=1.000)。术后14天,B组的角膜混浊度仍低于A、C两组,但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术后28天,A、C两组的角膜混浊度仍高于B组,但三组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3.通过对比A、B、C三组兔角膜组织的HE染色图片,结果显示,在角膜基质损伤后第3天、7天及第14天,生理盐水组及美洲大蠊提取液组角膜组织中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典必殊组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组角膜上皮自术后逐渐开始修复,典必殊组修复速率最慢,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组织中均可见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术后第28天,A、B、C三组兔角膜组织均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组角膜上皮均愈合完全,胶原纤维被结缔组织所取代。4.术后3Barasertib作用天,B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最高,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A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术后7天,A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B、C两组,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高于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术后14天,C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A、B两组,B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A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术后28天,A组角膜TGF-β1的阳性表达量明显低于B、C两组,C组TGF-β1的阳性表达量略高于B组,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组内比较发现,术后A、C两组早期兔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而后期则呈现下降趋势;B组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则一直表现为上升趋势,但A、B、C三组4个观察时间点角膜组织TGF-β1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9,P=0.329,P=0.607)。结论:1.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促进兔角膜板层切除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2.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兔角膜板层切除术诱导的角膜纤维化反应,从而改善角膜混浊程度。3.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角膜组织修复同时抑制纤维化反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早期促进TGF-β1的表达,而后期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基于BSA-seq的拟南芥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表型筛选单株,构建两个极端表型的子代混池;将两个子代混池与亲本混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Chromogenic medium使用MutMap、QTL-seq和GPS等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均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在2号染色体上获得7 Mb的初步定位区间;购买PF-6463922使用IGV软件对该区间内的基因组进行可视化,发现该区间内存在25 189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html bp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段包含6个基因;通过SnpEff进行突变位点注释,经基因注释信息推测AT2G28610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学试验验证了该候选基因为突变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应用BSA-seq技术定位辐射诱变得到的突变位点提供了参考。

Cyt b和12S rRNA基因条形码在灯笼鱼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且同属鱼类形态学相近,因此利用分子标记对灯笼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12S r RNA基因在灯笼鱼科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对西北太平洋采集的56尾灯笼鱼进行扩增,并进行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采集的样本包括6种灯笼鱼,分别为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长体标灯鱼(Symbolophorus californiensis)、粗鳞CP-456773分子式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细泰勒灯鱼(Tarletonbeania crenulavaccine and immunotherapyris)、日本背灯鱼(Notoscopelus japonicus)以及某背灯鱼属鱼类(Notoscopelus sp.)。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基于Cyt b基因的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比基于12S r RNA基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因的更大。比较灯笼鱼科2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发现Cyt b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5倍,12S r RNA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6倍,均符合作为DNA条形码的基本要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种灯笼鱼均能形成独立分支,2个基因均能对6种灯笼鱼类进行鉴别;但在Cyt b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每种鱼类能更好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聚类。综上所述,Cyt b和12S r RNA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灯笼鱼科鱼类物种进行鉴定,且Cyt b基因在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上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钠离子电池普鲁士蓝材料结构构建及优化的研究进展

由于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和分布广泛等优点,在锂离子电Taiwan Biobank池的众多备选电池当中,钠离子电池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在现今主流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当中,相较于放电CB-839分子量比容量不高的聚阴离子材料、充放电过程中频繁相变的层状氧化物材料以及易溶于电解液且自身导电性较差的有机正极材料来讲,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PB和PBAs)因具有三维刚性开放骨架、理论比容量高、结构可调以及易于普及的合成方法等展现出非凡的潜力。然而在合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晶体中产生Fe(CN)6空位和配位水,限制了其在储能领域的进一步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现今采用的主要手段GSK2118436纯度为对体相进行优化提高晶体的质量,或者侧重于对晶体结构表面进行修饰增强界面稳定性等。本文从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出发,首先讨论了PB及PBAs的基础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从调节制备方法、离子掺杂和特殊结构设计等三方面分析了PB及PBAs结构优化的策略,综述了PB和PBAs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进展。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更高性能的PB及PBAs材料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