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茶(Highland barley tea,HBT)是以青稞籽粒为原料经烘烤后制成的一种谷物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茶,富含天然活性成分,长期饮用能有效降低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目前我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个体广泛出现机体器官功能退化并由此产生慢性代谢疾病,其中骨骼肌功能的衰退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探究HBT对老年人群骨骼肌健康的影响对改善老年人群的健康状态和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本论文拟通过自然衰老小鼠模型探究长期饮用HBT对骨骼肌衰老的影响,结合体外骨骼肌衰老细胞模型对潜在的功能性组分进行筛选,利用分离纯化及质谱技术对功能组分进行富集、鉴定及活性分析;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探究功能组分抑制骨骼肌衰老的潜在分子机制;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小鼠骨骼肌中潜在调控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特异性敲除,最终明确HBT改善骨骼肌衰老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长期饮用HBT对衰老小鼠生理状态以及骨骼肌功能的影响。用HBT替代饮用水对自然衰老小鼠进行持续时间为5个月的长期干预,之后对小鼠基础生理指标、炎症、血浆代谢物、骨骼肌功能及运动能力进行测定,探究长期饮用HBT对小鼠衰老的影响。结medical communication果表明长期饮用HBT可以降低衰老小鼠的体重和脾脏的重量,增加骨骼肌的体重占比并降低小鼠血浆炎症水平。血浆中线粒体标志物短链酰基肉碱以及部分氨基酸含量增加,部分胆汁酸及长链酰基肉碱的含量降低。衰老小鼠腓肠肌中纤维化的水平受到抑制,I型肌纤维的比例增加进而提升小鼠的耐力。因此,长期饮用HBT可以降低衰老小鼠炎症水平和缓解线粒体损伤,增加骨骼肌线粒体活性和运动能力。(2)通过体外模型对HBT调节骨骼肌衰老的潜在组分进行鉴定及活性探究。利用棕榈酸(PA)处理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构建小鼠骨骼肌体外线粒体损伤的衰老模型。以LC-MS测定的酰基肉碱相对表达水平和Seahorse检测的细胞线粒体呼吸能力为重要依据,验证细胞模型的有效性。将HBT茶汤分为了醇溶(AS)和水溶(WS)两个组分,对两个组分的基本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通过骨骼肌体外线粒体损伤模对AS和WS的骨骼肌线粒体损伤的调节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主要成分为多酚黄酮为主的小分子化合物,WS的主要成分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因此,AS展现出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并能有效缓解PA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AS可以通过AMPK/SIRT3/Fox O3a通路抑制细胞内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线粒体氧化损伤和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基selleckchem PF-07321332于以上结果明确酚类物质是HBT调节骨骼肌衰老的功能组分。(3)对HBT中酚类物质进行富集、纯化、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对其线粒体调节活性进行探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结合动态吸附对青稞茶粗多酚(CHBP)进行纯化,利用UPLC-TOF-MS对纯化后的多酚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探究酚类物质的活性。结果显示,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纯化后,青稞茶酚类物质(HBP)总酚含量大幅度提高,纯化后酚类物质中鉴定出28种酚类物质单体。定量结果显示原花青素B3是纯化多酚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其次是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咖啡酸、对香豆酸、丁香酸、阿魏酸、苯甲酸、芦丁、山奈酚、儿茶素以及木犀草素。线粒体调节活性结果显示HBP、CHBP、原花青素B3可以缓解PA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儿茶素、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可以改善线粒体的部分功能,其中HBP活性高于CHBP以及单体多酚。(4)探究不同剂量HBP对衰老引起的肌萎缩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抑制作用,探究衰老进程中AGEs对骨骼肌的影响。结果表明,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会增加小鼠血清和比目鱼肌中AGEs的含量,降低比目鱼肌质量和线粒体功能蛋白SIRT3表达,并增加肌萎缩相关基因Atrogin-1的表达。中高剂量的HBP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上述情况,降低衰老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AGEs可以降低C2C12细胞中去乙酰化酶3(SIRT3)的表达,导致肌萎缩和线粒体氧化应激,而HBP能够有效抑制体外与体内AGEs的生成,且抑制率与HBP浓度呈正相关。中高剂量HBP可以通过抑制AGEs形成从而缓解骨骼肌的衰老。此外明确了HBP动物实验的最佳干预浓度为100 mg/kg/bw。(5)探究HBP对衰老引起的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明确潜在介导的基因。利用D-半乳糖和骨骼肌钝挫伤构建体内和体外骨骼肌纤维化模型,进一步探究HBP对衰老引起的骨骼肌纤维化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D-半乳糖会增加小鼠骨骼肌衰老及纤维化相关指标,包括氧化应激水平、β-半乳糖苷酶含量、炎症水平、细胞乙酰化水平、以α-SMA为代表的骨骼肌纤维化标记物表达水平等,并降低SIRT3的表达。而HBP的干预可以有效缓解D-半乳糖诱导的骨骼肌细胞衰老及纤维化。值得注意的是,C2C12细胞中的SIRT3被沉默后会加剧D-半乳糖诱导的骨骼肌损伤及纤维化,并且HBP的干预效果也降低,表明SIRT3是介导HBP改善骨骼肌衰老及纤维化的重要基因。(6)探究SIRT3介导HBP的对骨骼肌衰老的影响。通过基因编辑与重组技术,构建骨骼肌SIRT3特异性敲除小鼠(mSIRT3 KO)。对成年后小鼠体重及骨骼肌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发现,成年后mSIRT3 KO小鼠的体重降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质量减少,腓肠肌纤维类型由氧化型肌纤维(I型)向糖酵解肌纤维(II型)转化,肌萎缩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小鼠力量及耐力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增加。HBP的干预无法缓解骨骼肌特异性敲除SIRT3造成的骨骼肌衰老,但可以部分缓解炎症。结果表明SIRT3在调节骨骼肌衰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是介导HBP抑制骨骼肌衰老的重要基因。综上所述,青稞中的酚类物质是青稞茶调节骨骼肌衰老的重要功能组分,可以通过抑制AGEs、炎症以及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缓解骨骼肌衰老,其中SIRT3在调节骨骼肌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青稞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谷物健康饮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与理论支持。
葛根素抑制滋养细胞铁死亡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机制研究
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新发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多项研究表明PE由多因素、多机制和多通路共同参与致病,其中氧化应激和铁死亡是P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D-Lin-MC3-DMA纯度。目前我国PE发病率约为5.6-9.4%,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亟需探索治疗PE新手段。葛selleckchem Alpelisib根素(Puerarin)是中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既往研究表明,灌胃葛根素后高血压大鼠模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团队前期研究证实,灌胃葛根水煎液可有效预防小鼠PE发生发展。目前,有少量研究报道过葛根素可缓解PE样症状,但仍缺乏系统性论述和充分的研究依据。因此,结合既往报道,本研究在动物和细胞两个层面探究葛根素单体能否抑制PE发病,并探索相关分子机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葛根素通过调控滋养细胞氧化应激介导胎盘功能改变,影响PE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将动物分成三组:control组、L-NAME组和L-NAME+puerarin组。皮下注射L-NAME诱导PE小鼠模型。葛根素处理后,观察小鼠收缩压、尿蛋白水平、仔鼠体重和胎盘病理变化;检测胎盘中HO-1、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及血清GSH含量变化。2.缺氧/复氧(H/R)和CoCl2分别诱导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葛根素处理后,经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上述各组细胞ROS含量;同时,Erastin诱导滋养细胞铁死亡模型,通过检测HO-1、GPX4、SLC7A11、GSH和MDA变化,探究葛根素对滋养细胞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影响。在滋养细胞中用siRNA敲低Hlung pathologyO-1,western blot检测HO-1、GPX4和SLC7A11表达水平。3.基于JASPAR数据库,筛选HO-1的潜在转录调控因子。并通过构建候选转录因子敲低及过表达滋养细胞株、RT-qPCR、western blot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索葛根素作用于转录调控因子参与PE发病的分子机制。结果1.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L-NAME组小鼠胎盘HO-1表达增加,GPX4、SLC7A11表达下降,血清GSH含量降低。与L-NAME组小鼠相比,补充葛根素可显著降低孕鼠收缩压和尿蛋白、减少流产率、增加仔鼠体重、恢复胎盘正常组织结构,并下调HO-1表达,上调GPX4、SLC7A11表达,血清GSH含量显著升高。2.与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相比,葛根素处理后,细胞内ROS含量显著下降,HO-1表达显著降低,GPX4、SLC7A11和GSH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敲低HO-1后,滋养细胞GPX4和SLC7A11表达显著增加。3.与敲低对照组相比,敲低CREB后,HO-1表达显著下降,GPX4表达显著增加;与过表达对照组相比,过表达CREB后,HO-1表达显著升高,GPX4表达显著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CREB与HO-1之间有直接结合位点。与L-NAME组小鼠相比,L-NAME+puerarin组小鼠胎盘CREB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葛根素通过下调CREB/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滋养细胞铁死亡,影响PE的发生发展。
基于miR-21探讨针刺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目的: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采用病理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RT-PCR)、蛋白免疫印迹(SCH727965半抑制浓度Western Blot,WB)检测方法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Puromycin。方法: 选取SD级别雌性大鼠18只,应用随机数值表法将其分成3组,每组6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除假手术组外,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评定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电针干预治疗。对各组大鼠进行采用动物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及神经行为学测试,进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GFAP、PPARBioprinting techniqueγ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miR-21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RT-PCR、WB法检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神经行为学检查Longa评分法结果:经过电针治疗后的大鼠Longa评分均降低,经与假手术组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可知,模型组大鼠穿越逃生平台次数成下降趋势(P<0.05);经过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穿越逃生平台的次数增加显著( P<0.05)。(3)脑组织病理切片结果:电针组大鼠脑组织损伤情况缓解最为显著。(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电针较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模型组较假手术组PPARγ阳性表达减弱(P< 0.05),电针组较模型组PPARγ阳性表达增多(P<0.05)。(5)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 模型组对比于假手术组其miR-21的数值表达呈现上涨趋势(P<0.05),电针组的大鼠对比于模型组表达呈现升高趋势(P<0.05)。(6)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模型组PI3K/AKT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呈现上调的趋势(P<0.05)。电针治疗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PI3K、AKT蛋白表达出现上调趋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上调PPARγ表达,活化miR-2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保护因脑缺血再灌注导致损伤的神经元,使其修复与再生,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带来的不良后果。
探究SRSF2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与治疗靶点
研究目的:剪接因子SRSF2突变是髓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突变之一。该突变是前白血病的老龄相关性克隆性造血(age-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ARCH)的突变之一,并且携带该突变大大增加罹患白血病的几率。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仍缺乏有效的针对剪接因子突变的靶向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希望寻找一系列针对携带SRSF2突变造血干祖细胞的安全治疗和干预措施,即寻找合适的药物对携带该突变的血液恶性肿瘤个体进行治疗,甚至在诊断出白血病之前数年针对携带该突变的高风险个体进行管理。目前,大多数关于该突变导致血液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集中于该突变产生的异常mRNA剪接变化,但尚未完全理解SRSF2突变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扩增优势的精确机制,以及其他相关的致病机制和表型。因此,除了寻找合适的针对该突变的特异性药物,我们还希望通过寻找SRSF2突变的脆弱治疗靶点来发现该突变的一些新致病机制或表型。研究方法:我们使用CRISPR/Cas9系统产生了数个SRSF2突变的细胞系(OCI-AML2,MOLM-14,K562,OCI-AML3,MARIMO)。并以检测细胞活性率为标准,对3988个化合物进行了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HTS)。最后根据体外筛选结果锁定RKI-1447,一种Rho/ROCK通路抑制剂(Rho-associaBelnacasan小鼠ted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ROCKi)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为先导化合物。我们使用体外 iPSC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模型和体内PDX模型对RKI-1447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为了解其机制和探讨SRSF2突变可能存在的其他未知的致病机制和表型,我们对RKI-1447处理和对照处理细胞进行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磷酸化蛋白组学进行分析,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和分析SRSF2突变细胞的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微管结构)和细胞核形态,以及RKI-1447处理后对其的影响。我们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研究SRSF2突变和RKI-1447处理对细胞机械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和结论:在体外高通量筛选中我们发现ROCK抑制剂RKI-1447能够特异性地抑制SRSF2突变细胞,并且在携带SRSF2突变的iPSC模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PDX模型,我们发现RKI-1447能够在体内特异且有效地抑制SRSF2突变的pre-leukemic HSPCs和leukemic HSPCs的植入。通过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以及细胞周期实验我们发现RKI-1447处理后的细胞产生G2/M阻滞。RKI-1447处理后突变细胞产生显著增多的异常多极纺锤体和多个核细胞和细胞凋亡。共聚焦成像显示,SRSF2突变细胞的细胞骨架与野生型细胞存在差异:肌动蛋白纤维(actin)的质/核分布与野生型存在差异,表现为更明显的细胞核肌动蛋白(nuclear F-actin)和不规则的细胞皮质肌动蛋白(cortical actin)形态。突变型细胞在给药处理后呈现出更为“松散”的物理机械力学状态。相比野生型,突变型细胞的微管结构更加显著,而在给药处理后微管结构进一步加强且杂乱无章。通过TEM,我们发现SRSF2突变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核缩进/凹陷和细胞核分叶,且细胞核两端的细胞核纤层常常连接在一起,将细胞核分割成叶。与野生型细胞相比,突变细胞的细胞核球形度显著不规则,而且RKI-1447处理进一步加重细胞核分叶。我们还观察到分段核的胞浆内突“侵入”细胞核,且侵入的核膜尖端富集了大量微管束。在接受RKI-1447处理后,SRSF2突变细胞的细胞骨架和核形态异常显著增强,并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与细胞骨架形态吻合的是,通过AFM测量细胞,与野生对照相比,突变细胞以及RKI-1447处理后的细胞更加柔软。通过蛋白组学和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我们发现大量的微管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突变细胞和野生细胞间存在差异,并在RKI-1447处理后显著改变其磷酸化水平。其中,作为核纤层蛋白中最重要的支持细胞核机械结构蛋白和生理功能蛋白之一,Lamin A,在经过RKI-1447处理后,在突变细胞中发生了特异性去磷酸化。通过表征Lamin A的磷酸化能挽救RKI-1447处理后细胞活力水平。综上,我们发现了 RKI-1447和可能其他细胞骨架修饰剂能调节SRSF2突变引起的异常细胞骨架,从而特异性抑制SRSF2突变AML,开辟了治疗携带该突变的AML和前期白血病的新途径。我们的结果还揭示了SRSF2突变相关的细胞核和细胞骨架形态异常,以及细胞杨氏模量改变的新表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ROCKi或其他细胞骨架调VX-445小鼠节化合物在治疗SRSF2突变的白血病疗效。
探讨一线治疗失败ITP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对艾曲泊帕的疗效反应差异
目的 研究一线治疗失败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及对艾曲泊帕的疗效反应差异。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一线治疗失败后接受艾曲泊帕治疗的ITP患者。共纳入58例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气不摄血证组(22例)、瘀血内阻证组(9例)、血热妄行证组(13例)和阴虚内热证组(14例)。对各组患者的免疫指标(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特征进行比较,并评估各组接受艾曲泊帕的疗效反应。结果 接受艾曲泊帕治疗前,瘀血内阻证组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16.91%±7.24%)及计数[(230.33±188.35)×10~LY2835219 molecular weight6 L~(-1)]均高于气不摄血证组[9.76%±6.33%,(1Peptide Synthesis09.38±76.60)×10~6 L~(-1)PLX-4720研究购买]及血热妄行证组[5.82%±3.70%,(52.50±40.91)×10~6 L~(-1)](均P<0.05),而各组间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气不摄血证组、瘀血内阻证组、血热妄行证组和阴虚内热证组患者艾曲泊帕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8.2%(15/22)、22.2%(2/9)、61.5%(8/13)和78.6%(11/14),其中瘀血内阻证组与阴虚内热证组、气不摄血证组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外周血NK比例可能参与了ITP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对艾曲泊帕疗效反应的差异,高NK水平在ITP瘀血内阻证患者中较为多见,预期疗效反应较低。
鸟苷酸结合蛋白1(GBP1)抑制汉滩病毒感染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HTNV基因组由L、M和S三个基因片段组成,其中L片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 Rp)、M片段编码糖蛋白(GP)、S片段编码核衣壳蛋白(NP)。黑线姬鼠是HTNV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通过其排泄物的气溶胶将HTNV传播给人类。HTNV感染人类会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固有免疫是宿主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触发宿主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最终由ISGs发挥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鸟苷酸结合蛋白1(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 1,GBP1)是一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可防御各种病原体感染。然而,GBP1在HTNV感染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作用和具体分子机制,具体内容如下: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发现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A549细胞上感染HTNV可以激活IFN信号通路,诱导GBP1的表达,敲除GBP1促进HTNV S基因m RNA和HTNV NP的表达,增高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GBP1可以抑制HTNV S基因m RNA和HTNV NP的表达,降低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这些结果说明GBP1可以抑制HTNV感染。第二部分内容揭示了GBP1抑制HTNV感染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研究了GBP1是否通过调控IFN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病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GBP1不影响IFN信号通路。同时,研究发现了GBP1对HTNV生命周期的影响,RT-q PCR结果显示,在A459细胞中过表达GBP1降低了细胞中HTNV S基因的v RNA和c RNA水平,说明GBP1可能作用于HTNV复制的早期阶段。接着我们研究了GBP1对HTNV吸附和入胞的影响,RT-q 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GBP1能够抑制HTNV进入细胞,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GBP1抑制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GBP1可以与β-肌动蛋白(β-actin,ACTB)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阻碍了动力蛋白2(dynamin-2,DNM2)和网格蛋白轻链A(clathrin light chain A,CLTA)之间的共定位。这些结果说明在HTNV感染期间GBP1通过阻碍ACTB对DNM2的招募从而减少了DNM2和CLTA的相互作用,最终抑制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而抑制HTNV进入细胞。我们还研究了GBP1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herd immunization procedure点,我们构建了GBP1的突变体GBP1-R240A、GBP1-K51A和GBP1-ΔCAAX,研究了GBP1突变体与ACTB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GBP1与ACTB相互作用,R240A突变减弱了GBP1与ACTB之间的相互作用,ΔCaa X和K51A对GBP1与ACTB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影响,接着研究了GBP1突变体对HTNV的抗病Docetaxel毒作用,Western-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K51A和GBP1-ΔCAAX显著降低了HTNV NP的表达,但是过表达GBP1-R240A不影响HTNV NP的表达,FFA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GBP1、GBP1-K51A和GBP1-ΔCAAX显著降低了细胞上清的HTNV滴度,但是过表达GBP1-R240A不影响细胞上清中的HTNV滴度。我们还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研究了GBP1突变体对HTNV入胞的影响,过表达GBP1-K51A抑制HTNV进入细胞,而过表达GBP1-R240A对HTNV进入细胞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240位精氨酸(R)在GBP1抑制HTNV感染和抑制病毒入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GBP1可以抑制HTNV感染,通过阻碍ACTB对DNM2的招募减少了DNM2和CLTA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网格蛋白Liproxstatin-1介导的内吞作用进而抑制HTNV进入细胞。本研究拓宽了GBP1的抗病毒作用,为基于ISGs的HTNV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的纳米金属铜有机配合物用于靶向肿瘤多模式治疗研究
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运行的氧化还原稳态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一个重要特征,氧化还原稳态失衡(Redox dyshomeostasis,RDH)会造成肿瘤细胞生物分子的损伤,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因此,肿瘤氧化还原稳态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治疗靶点。同时提高氧化性物质和降低还原性物质的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策略能够更快和更高程度引起RDH,再联合其它疗法后能够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基于双向打破肿瘤氧化还原稳态的肿瘤多模式治疗体系报道较少且构建较为复杂。纳米金属有机配合物(Nanoscale metal-organic complexes,NMOCs)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TME刺激响应性、有机配体和金属的多样性以及易Precision medicine于合成和修饰等特性在构建可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的肿瘤多模式治疗体系中具有巨大潜力。基于此,本论文通过选择具有还原性和特定功能的有机配体与Cu~(2+)构建了两种可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的多功能NMOCs,研究其抗肿瘤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顺磁性金属铜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用于铁死亡和磁热联合治疗。具有还原性的Fc(COOH)_2与Cu~(2+)通过溶剂热法合成Fc MOF,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BET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实验结果表明Fc MOF尺寸均一,平均粒径约为156 nm,具有由片状颗粒或层状结构形成的多孔结构,同时含有Fc(COOH)_2、[Fc(COOH)_2]~+和Cu~+、Cu~(2+),并具有顺磁性。随后在其表面修饰上可靶向肝癌细胞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乳糖衍生物(Lac-NH_2)得到Lac-Fc MOF。研究表明,Lac-Fc MOF具有良好的磁热效果和磁热稳定性,以及产生·OH和消耗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特性。体外研究表明,Lac-Fc MOF能够靶向进入Hep G2细胞,同时消耗细胞内GSH和提高ROS水平,实现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并在外加交变磁场(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AMF)作用下,Lac-Fc MOF的磁热效应促进RDH,进一步导致了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水平下降、脂质过氧化发生、线粒体损伤、三磷腺苷和热休克蛋白水平下降,诱导细胞铁死亡并使Hep G2细胞对热更敏感。小鼠H22肿瘤模型实验结果证明,相比于PBS组,Lac-Fc MOF具有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抑瘤率达90.4E-616452研究购买%。2、组氨酸-铜NMOCs负载甲氨蝶呤用于基于DNA损伤及修复抑制的肿瘤治疗。具有还原性的组氨酸和Cu~(2+)通过溶剂热法合成NMOCs CuH。SEM、TEM和XPS实验结果表明CuH为不规则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为152 nm,同时含有Cu~+和Cu~(2+)。随后通过负载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并在表面修饰可靶向肿瘤细胞CD44受体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得到HA-CuH@MTX。研究表明,HA-CuH@MTX中MTX负载量约为35%,在含有10 m M GSH体系中72 h MTX最大释放量能达到85.6%,且能够产生·OH并消耗GSH。体外研究表明,HA-CuH@MTX能够有效进入肿瘤细胞,同时消耗细胞内GSH和提高ROS水平,实现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进而造成DNA损伤。释放出的MTX和组氨酸能够抑制DNA修复,Staurosporine研究购买使DNA损伤更严重,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小鼠4T1肿瘤模型实验结果证明,相比于PBS组,HA-CuH@MTX具有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抑瘤率达83.6%。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选择具有还原性和特定功能的有机配体与Cu~(2+)构建了两种不同功能的可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的多功能NMOCs,为基于双向打破氧化还原稳态的肿瘤多模式治疗提供新材料和新的治疗策略,对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补骨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补骨脂(Psoralea corilyfolia L.),是一种常用的重要中药材,主要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诸多中医的处方成分。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补骨脂中分离鉴定出3O余种化学成分,如香豆素类、黄酮类、单epigenetic reader萜酚类、苯并呋喃类等,共同实现补骨脂的作用发挥。大量的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增加Compound C试剂皮肤色素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补骨脂中有少部分的化Galunisertib纯度学成分进行了检测,指明补骨脂的潜在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仍需继续研究。补骨脂还可通过影响肝再生、氧化应激、胆汁酸平衡和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途径引起肝毒性,伴随补骨脂及其复方制剂用药过程中引起肝毒性的报道日益增多,补骨脂的肝毒性也受到广泛关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补骨脂的药理作用和毒性着手,综述该中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资源综合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性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自建库起至2022年9月国内外各数据库有关肩关节注射PRP治疗冻结肩的相关研究。严格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信息并录入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0篇,患者717例。分析结果表明,PRP治疗后肩关节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D=-0.51,95%CI(-0.88,-0.14),P=0.007]、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MD=3.31,95%CI (1.02,5.60),P=0.005]、肩关节疼痛残疾指数(SPADI)[SPADI Total:MD=-17.33,95%CI (-29.80,-4.85),P=0.006;SPADI Pain:MD=-5.09,95%CI (-10.17,-0.01),P=0.05;SPADI Disability:MD=-9.59,95%CI(-15.39,-3.79),P=0.001]、除被动后伸[MD=2.25,95%CI (-0.77,5.28),P=0.14]外的各方向的主被动活动度[主动屈曲:MD=12.70,95%CI (7.44,17.95),P <0.000 01;被动屈曲:MD=9.47,95%CI(3.80,15.14),P=0.001;主动后伸:MD=3.45,95%CI (2.39,4.50),P <0.000 01;主动外展:MD=13.54,95%CI (8.42,18.66),P <0.000 01;被动外展:MD=14.26,95%CI (5.97,22.56),P=0.0008;主动内旋:MD=5.16,95%CI (1.84,8.48),P=0.002;被动内旋:MD=3.65,95%CI (1.15,6.15),P=0.004;主动外旋:MD=10.50,95%CI (5.47,15.53),P <0.0001;被动外旋:MD=6.00,95%CI (1.82,10.19),P=0.005]相比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Compound 3供应商优势;治疗后两组的前Immune activation臂肩手残疾问卷(DA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3.86,95%CI (-7.79,0.07),P=0.05]。结论 治疗冻结肩,PFUT-175纯度RP的疗效优于皮质类固醇及其它对照组,且作用更持久。
兴安杜鹃遗传多样性及花色调控关键基因的研究
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是杜鹃花属(RCell death and immune responsehododendron L.)半常绿灌木,为我国东北地区极耐寒的特色花卉。它早春开花,花色艳丽,观赏价值高,可做切花,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东北地区极其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兴安杜鹃是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下灌木层的优势种,大、小兴安岭林区是该物种在我国分布的北界。兴安杜鹃种群对维系该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极其重要。由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因素,兴安杜鹃种质资源多样性也处在动态变化中。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兴安杜鹃种质资源多样性现状的了解,使得该地区对兴安杜鹃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制定缺乏依据。故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的兴安杜鹃种群现状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全面掌握了兴安杜鹃的生境类型多样性特点;并对该地区内分布集中的13个居群开展了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多样性丰富的居群,提出种群保护建议;结合兴安杜鹃花色多样性特点,选择花色差异显著的兴安杜鹃、白花兴安杜鹃(R.dauricum var.album),开展了代谢组学结合转录组学的差异比较分析,进行了花色变异调控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验证,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小兴安岭地区兴安杜鹃种质资源的野外调查发现,兴安杜鹃多以片状分布,生境类型较丰富,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火山岩等类型,其中以大兴安岭中部的针叶林区域最为典型。对调查区域的13个天然居群的株高、地径、分枝数、花径、花量、花色、叶长、叶宽及叶片长宽比9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表型性状变异的离散性分析发现花色和花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利用自然变异培育了‘傲雪’(‘Ao Xue’)和‘艳日彩’(‘Yanricai’)2个新品种;呼中和红星居群的形态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0.1838和0.1799。采用UPGMA法,将13个兴安杜鹃居群分为3大类群6个组。(2)筛选出9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得到25个等位基因。对兴安杜鹃13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359,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3460,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为0.3575,可观测杂合度(Ho)为0.2514,低于0.3722期望杂合度(He),居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居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556,群体变异65.56%位于居群间,34.44%的遗传变异分配于居群内部;呼中、塔河和红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建议为重点保护的种源。采用NJ法聚类分析,将13个居群分为3大类群8个组。与形态聚类相比,在组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与地理距离基本一致;在大类群中则与形态多样性聚类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但都表现为居群间不完全依照地理距离聚类。将多态性位点与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花色、叶片长宽比性状关联性较高的2个潜在的SSR标记位点。(3)以群体内花色多态性为重点,对兴安杜鹃、白花兴安杜鹃的花冠进行类黄酮代谢组检测,获得代谢产物170个,其中显著差异的代谢物25个。两GSKJ4种花色类群的花冠均含有花青素,其中兴安杜鹃含有6种特有的类黄酮代谢物,且高丰度积Baf-A1化学结构累矢车菊素类和飞燕草素类花青素和杜鹃素、柚皮素及其衍生物等药用成分。在白花兴安杜鹃中高富集了槲皮素类黄酮醇物质。转录组测序后,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富集的差异表达结构基因最多,为157个,其中99个上调表达,58个下调表达。在兴安杜鹃中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普遍上调表达,包括花青素合成早期的限速酶CHS/CHI以及下游的F3H/F3’H/F3’5’H/DFR/ANS/UFGT,促进了花青素的合成。在白花兴安杜鹃中这些基因都是下调表达,FLS的显著上调表达促进了白花兴安杜鹃的黄酮醇代谢途径,影响了花青素合成,是产生白花的重要因素。(4)对转录组差异转录因子分析,MYB转录因子频度最高,共获得83个MYB差异转录因子,其中61个为R2R3-MYB;将其与已发表的近缘植物及模式植物的花色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得到6类与类黄酮相关的MYB亚家族转录因子16个。通过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得到5个负调控和4个正调控花青素的MYB转录因子。利用NCBI进行同源蛋白序列比对及功能分析,认为MYBA和MYB12是产生兴安杜鹃与白花兴安杜鹃花色差异的关键转录因子。(5)克隆了RdMYBA(OQ633005)和RdMYB12(OQ633006)基因。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dMYBA、RdMYB12基因ORF区长度分别为780 bp、1356 bp,分别编码259个、451个氨基酸,基因序列与杜鹃花属植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同源基因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3%和79%。亚细胞定位显示两个基因为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对同源蛋白进行进化树和motif分析发现两个基因位于不同的进化支,含有不同的motif元件,功能存在差异。构建GV1300-RdMYBA-GFP和GV1300-RdMYB12-GFP植物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叶盘法遗传转化烟草,发现转RdMYBA基因的烟草植株花青素显著积累,认为RdMYBA是兴安杜鹃花青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转RdMYB12基因的烟草则花色变淡,RTq PCR检测发现Nt FLS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使转RdMYB12基因烟草花青素合成受阻,与白花兴安杜鹃表型一致。构建了兴安杜鹃和白花兴安杜鹃花色调控模式图。